近日,全球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合益集团发布的全球员工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员工的敬业度只有51%,比全球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调查显示,在中国有四成多的员工认为企业没有为他们的工作给予良好支持,认为中国企业对人的关注还不够。
网易财经和FESCO网站今年4月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员工敬业度调查报告》显示,管理因素对员工敬业度影响最大,影响力为27%,其次为环境、薪酬、工作职责,分别为18.2%、17.7%和14.8%。可见,薪酬并非是惟一的影响员工敬业度的标准,管理因素最关键。
现时,我国企业的人才流动呈现典型的“马太效应”,优秀的人才或者是掌握了业内话语权的少数人,流动起来非常容易。正因为稀缺,他们也常在不同企业中间不断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这样必然敬业度不会高;而一般的中低层人员,缺乏创新的意愿、动力或者资质,由于不被重视或者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他们并没有有效分享到企业成长的利润,可能会成为现实主义者,为薪酬也轻易会跳槽,而有时候企业糟糕的管理也令他们选择离开。这必然会降低员工的敬业度。
就最底层的一线生产企业的员工而言,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生存方式依旧是粗放式的,企业主们对人的重视依然停留在口头方面,很多最一线的员工们依然仅被看做是流水线上的机器。这些企业本身从事的并不是创造性工作,它们从事最底端的生产,因此缺乏对人的重视。
近年来,扩招带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多大学生一开始就未能进入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企业或者岗位 ,因此不断寻求下一个更满意的企业也是必然的。这样,自然不能产生很高的员工敬业度。